Company dynamics

Issue No13 INT’L ENERGY ENVIRONMT NEWSLETTER

  

Issue No13 INT’L ENERGY ENVIRONMENT NEWSLETTER

  涉外业务部编辑整理。如果您无法查看链接中的文章,请告知我们,我们会通过邮件将PDF形式的文章发送给您。

  彭博社新发表的一篇文章报道称,“财政部下周将做出的决定可能会破坏数百个计划中的清洁能源项目的财务可行性。”这一消息是在特朗普总统上个月发布的行政命令之后发布的,该命令要求“财政部收紧长期以来用于确定项目是否有资格获得清洁能源税收抵免的指导方针。”作者指出,过去“只要开发商在某个截止日期前花费了计划成本的至少5%,项目就有资格获得税收抵免”;不过,特朗普通过最近的行动主张大幅增加成本或展示“更多的建设进展”,这将使公司更难达到“通常对其盈利能力至关重要的税收减免”的门槛。根据措施的严重程度,“即将出台的税收指导意见可能会对许多风电和太阳能项目造成致命一击”,先进能源顾问公司代表罗恩·雷斯奇(Rhone Resch)表示。

  印度光伏产业“冰火两重天”。一方面,由于程序繁琐、电网接纳能力不足,印度太阳能发电项目频频推迟开发,甚至取消,取消规模已达数十吉瓦;另一方面,印度太阳能产品制造商加大马力扩产,力图建立本土的太阳能制造产业链供应链。

  早在今年3月,美国能源经济与金融分析研究所表示,印度可再生能源部门正面临发展障碍,包括招标需求疲软、长期电力购买协议签订延迟、项目取消等。数据显示,2024年,印度共发布了创纪录的73吉瓦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招标规模,并力图通过公用事业部门尽快推进项目发展。但由于相关程序复杂,以及电网基础不足,印度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推进并不顺利。

  TrendForce集邦咨询旗下新能源研究中心表示,如今,印度太阳能市场是一个冰火交织的市场,政策调整正在与市场博弈。虽然印度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招标遇冷,但不容忽视的是,印度光伏市场的长期吸引力仍然吸引了不少企业逆势布局。

  BBC新闻近日发表了一篇文章,报道称“英国天然气(British Gas)的母公司森特理克(Centrica)正在以17亿英镑的价格收购英国最大的液化天然气(LNG)设施之一,从而扩大该公司对英国能源供应的控制权。”文章指出,森特理克还“拥有英国最大的天然气储存设施——罗夫(Rough)设施”,不过据报道,今年该设施曾面临关闭的危险,“除非政府介入帮助重新开发该设施”。公司现任负责人克里斯·奥谢(Chris O’Shea)表示,这笔交易代表了“英国的一个关键战略资产”,对国家的能源安全至关重要。目前,英国政府正在进行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的努力,并“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清洁能源系统”。奥谢指出,在太阳能或风能可能不足的情况下,气态能源目前是确保足够总能源容量的最实用解决方案。尽管他指出气态能源在能源发电中的比例“可能会逐渐降低”:“……你需要能够随时启动电力发电,而目前天然气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彭博社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发现,“法国政府对可再生能源的补贴明年将增加23%,达到创纪录的90亿欧元(约合103亿美元),此前该补贴在2025年几乎翻了一番。”目前,核能占该国总能源产出的大部分,但越来越多的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和沼气正在被添加进来。这一消息是在一些共和党议员呼吁暂停“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时候发布的;今年早些时候,“内政部长布鲁诺·雷泰奥——共和党负责人——也呼吁暂停对新的太阳能和风能项目的支持。”根据能源监管委员会的一份报告,补贴计划将分为“可再生能源发电”和“生物甲烷注入天然气网络”:分别为76.6亿欧元和13.3亿欧元。根据2024年记录的数据,“清洁能源产出的增加减少了排放,并促成了创纪录的电力出口……这使该国的贸易平衡增加了50亿欧元。”

  国际能源署在最近发布的《2025年电力市场年中更新报告》中表示,受日本重启核反应堆、美国与法国核电强劲增长以及亚洲地区新建核电项目的推动,全球核电发电量有望创下历史新高。到2026年,全球电力需求仍将保持强劲增长,可再生能源、天然气和核能将共同满足新增电力需求。目前,核能占全球总发电量的近10%,是仅次于水电的第二大低碳能源。全球运行中的核反应堆近420座,63座在建核反应堆总装机容量超70吉瓦,为199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在电力需求增长和去碳化的背景下,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支持扩大核能应用。

  在东南亚地区,核电项目正陆续启动。越南计划重启400万千瓦的核电站建设;印度尼西亚打算在2030年前后建设25万千瓦的核电站,并在2050年前建成超过20座反应堆;泰国计划2037年前引进两座30万千瓦的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在欧洲,多国也在重新审视核能政策。近年来,在能源价格上涨的压力下,德国反对核电的政策开始出现松动。比利时、英国、意大利等国近年来对核电的态度也发生变化,部分国家计划重启或扩建核电站。

  欧盟委员会近日结合《建筑能源性能指令》提出最新建筑脱碳一揽子措施,旨在提高建筑能源效率、降低行业排放。欧盟约85%的建筑建于2000年前,其中75%能源性能较差,提升建筑能源性能对实现脱碳目标至关重要。全球建筑和建造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总排放的34%左右,各国在老旧建筑更新和建筑供应链脱碳方面进展缓慢。推动建筑领域加速脱碳,需要扩大清洁能源技术应用,更需合理政策和资金支持,实现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欧盟将通过修改建筑能源性能要求、建立存量建筑数据库等措施推动减排,各国也需加快行动以达成气候目标。

  全球多国已制定建筑节能目标,但建筑行业脱碳速度仍显缓慢。世界资源研究所指出,全球仅不到1%的存量建筑实现零碳排放,与气候目标差距巨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认为,建筑行业脱碳需提高能源效率、整合可再生能源、解决隐含碳排放问题等。各国需升级建筑能耗设计,采用高性能系统,新兴经济体也应制定老旧建筑标准。然而,前期高投资成本仍是挑战,尤其对新兴经济体而言。报告建议各国“解锁”更多建筑节能投资,利用公共资金和鼓励私人投资,确保绿色融资充分核算碳成本和社会价值。到2030年,建筑领域脱碳投资需从2700亿美元提升至5220亿美元。

  欧美多地氢能项目搁浅,凸显氢能经济的脆弱性。美国“大而美”法案取消税收抵免,导致多个项目受挫,如路易斯安那州的多个大型氢能项目面临拖延或取消。欧洲也面临类似困境,bp取消英国蓝氢项目,西班牙雷普索尔削减绿氢产能目标,德国和挪威的氢能项目也挫折不断。澳大利亚同样遭受打击,bp退出360亿美元的澳大利亚可再生能源中心项目,多个绿氢项目因成本和政策问题搁置。

  氢能项目搁浅的原因包括政策支持不稳定、市场需求低迷、成本高昂和基础设施不足。全球范围内,绿氢开发商纷纷缩减投资或放弃项目。业内人士指出,氢能发展需突破经济和技术瓶颈,否则更多规划产能将化为泡影。氢能行业亟需找到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应对政策波动、基建滞后及技术替代竞争等多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