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大连理工大学新闻网

  8月14日至17日,全球第一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北京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举行,我校首支人形机器人队伍——“大工凌水未来队”报名参赛并受邀参加运动会开幕式。团队训练的人形机器人在3V3足球赛中取得了世界第9、全国第5的成绩;在100m比赛中以预赛小组第二的成绩顺利完赛,标志着我校在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本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吸引了16个国家的280支队伍、500余台机器人参赛,CCTV-5对开幕式进行了现场直播,赛事号召力强、关注度高。在3V3足球赛中,全国26支队伍分为8组,我校参赛队伍在有限的训练时间内,创新性地对机器人部署了“全攻全守型”策略,以小组赛1胜1平、小组第一进入全国8强;在全国8强的瑞士轮比赛中1胜1负,最终位列全国第5。100m项目共有90多支队伍参赛,我校参赛队伍结合机器人特点,部署了“小步快跑”式策略,以预赛小组第二的成绩顺利完赛。比赛表现获央视频、中青网、北京电视台等媒体关注。大工凌水未来队由来自智能车辆工程、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组成,领队由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马广义教授担任。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队伍前往北京封闭1周进行现场调试、训练和算法优化...

  8月5日至9日,由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工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联合承办的2025年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简称“工创赛”)在大连举行。本届工创赛聚焦“交叉融合工程创新育新质,立德树人强国建设勇担当”主题,吸引了全国771所高校、25950支队伍、125901名师生参与其中。本届工创赛共设立新能源车、智能+、虚拟仿真三大赛道,采用校级初赛、省级选拔赛、全国决赛三级赛制。在前期校赛、省赛选拔的基础上,共有来自3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435所高校、1291支代表队、5000余名师生入围全国决赛。经过激烈角逐,最终产生三个赛道、七个赛项的特等奖227项、一等奖340项、二等奖568项。8月9日,大赛闭幕式在我校学生文化中心剧场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工程训练教指委主任郭东明,辽宁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辽宁省招考办主任孔峰,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张弛分别致辞。闭幕式上公布了获奖名单并为冠、亚、季军颁奖。我校共获国赛特等奖2项(其中冠军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组委会还为国家级教学名师、我校工程训练中心原主任梁延德教授颁发终生成就奖,为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工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颁发杰出贡献奖,为北京梦之墨科技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颁...

  7月31日上午,大连理工大学—昆士兰科技大学合作办学协议签约仪式通过视频会议形式举行。校长贾振元,副校长罗钟铉、张弛,校长助理占敬敬出席仪式。昆士兰科技大学校长谢镁莉,副校长马克·哈维、顾元通及工学部部长阿娜·德丽特克等出席仪式。人力资源处、研究生院、教务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会计核算中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建设工程学院、医学部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仪式。仪式由罗钟铉主持。签约仪式上,贾振元与谢镁莉共同签署《大连理工大学昆士兰科技国际工学院合作办学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国际化师资教学体系、合作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机制等领域深度融合,打造稳定、高效、开放、创新的合作运行生态。贾振元高度肯定两校团队为促成此次合作付出的努力。他指出,两校开展深度合作,是基于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战略选择。站在新起点,大工将携手昆士兰科技大学精诚协作,以开放的胸襟、战略的眼光和务实的行动,凝聚共识,深化互信,携手推进两校高水平合作办学。谢镁莉向为此付出努力的双方工作人员致谢。她表示,双方基于共同目标、相互尊重及对全球教育力量的信念所建立的伙伴关系坚实有力。两校合作,契合昆士兰科技大学国际化战略及培养学生面向全球化未来的愿景,学校...

  编者按: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上,为进一步助力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生涯全过程,并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联合人民网教育频道、“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共同策划,推出“教育家精神万里行”访谈栏目,邀请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深入研讨、分享感悟,共同书写好新时代的“强师答卷”。“教育家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之道与新时代教育精神的高度凝结,蕴含内涵丰富的育人智慧、躬耕态度、弘道追求。弘扬教育家精神,关键要把握好‘铸魂’与‘强师’的内在逻辑。”近日,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项昌乐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将践行教育家精神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铸魂是根本,强师是目标。”项昌乐认为,高校教师要继承传统、担负使命,始终把立德作为立业的前提和根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要顺应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所需,提升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夯实教育强国建设基础。项昌乐介绍,大连理工大学建校76年来,铸就了“由党创办、与国同行”的红色办学传统,将践行教育家精神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学校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教师工作部统筹协调、各部门协同配合的教师工作格局,压紧压实...

  2025年7月15日凌晨5时34分,搭载天舟九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十运载火箭点火发射。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入轨后,于8时52分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校化工学院马学虎教授、温荣福教授团队依托载人空间站工程科学与应用项目“微重力环境下耐久疏水表面凝液特性与传热强化技术”自主研制的“空间滴状冷凝传热实验模块”顺利进入我国空间站。空间站梦天舱两相实验系统和空间滴状冷凝传热模块“空间滴状冷凝传热实验模块”将在梦天舱两相系统,开展微重力(10^-4g)环境下耐久性热界面材料、滴状冷凝动态特性、强化传热技术等一系列的长周期在轨实验。本次开展的空间微重力环境下蒸汽滴状冷凝实验研究,在国际上为首次。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揭示空间环境下界面结构调控相变过程的微观机制和物理本质,形成具有应用价值的原始数据库和设计准则,支撑我国空间领域换热装备高效化和紧凑化发展的重大需求。热控系统是载人航天器的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的核心模块之一。作为热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微重力环境下冷凝液的快速移除和高效传热是重大挑战。项目组提出利用固液界面作用驱动高效的液体定向输运,加速冷凝液移除,实现热控系统的整体效能和空间利用...

  8月23日上午,我校2025年定点帮扶龙陵县工作座谈会举行,党委常委、副校长康旭东主持会议,双方就加快推进龙陵全面振兴进行交流。龙陵县委书记牛永东一行,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院、对口支援与定点帮扶工作办公室、医学部、建筑与艺术学院、附属学校相关负责人以及学校挂职干部张新奎参加座谈会。康旭东对牛永东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表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学校帮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未来在乡村全面振兴阶段,学校将继续扛起定点帮扶的政治责任,以问题需求为导向,发挥学校教育、科研、医疗等优势,各部门各学院分工抓好工作落实;继续深化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工作,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持续助力龙陵高质量、自主、可持续发展。牛永东对我校定点帮扶工作取得的成效作了简要介绍,他表示,今年是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收官之年,感谢大工全体师生、广大校友一直以来对龙陵的关心关注和支持帮助。进入乡村全面振兴阶段,希望学校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乡村振兴、“十五五”规划编制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沟通对接,持续深化校地合作实践,增强合作深度、宽度和精度,推动实现定点帮扶、双向奔赴、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盛夏未央,光影渐长。8月19日上午,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第八届“中国医师节”庆祝及表彰大会在北院俱乐部成功举行。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曲刚、医政处副处长王兆坤,大连理工大学医学部部长曲鹏、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部长覃开蓉、副部长魏健雄等应邀出席并致辞,医院领导班子全体、各岗位职工代表及本年度受到表彰的杰出医师群体齐聚一堂,共同庆祝属于医务工作者的光辉节日。大会由庄熙晶副院长主持。当十二时辰的星火照亮三百六十五个昼夜,点滴微光汇作长河,便有了时光长卷中的荣光。开场视频将过去一年里医生们疲惫却坚毅、专注而温暖的面庞精炼呈现,瞬间点燃了大会现场。曲刚副主任代表市卫生健康委向医院全体医务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感谢大家无私奉献守护市民生命健康。他指出,作为我市医疗体系的重要力量,中心医院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勇担社会责任,在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动医联体发展、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让优质医疗服务惠及更广人群。希望全体中心同仁继续发扬优良传统,胸怀大局,勠力同心,不断增强业务本领,提升精细管理效能,激活人才发展动力,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踔厉奋发,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曲...

  习强调:“反对要着重解决工作不实问题,督促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克服浮躁情绪,抛弃私心杂念。”浮躁情绪,从浅层次看是一种心理状态,从深层次看,则是为官从政的一种不良作风,侵蚀党员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根基。当前,全党正在开展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是涤荡虚浮之风、淬炼实干定力的关键之举。党员领导干部唯有戒浮戒躁、踏实做事,方能以实绩实效解民忧、惠民生、暖民心,为民造福。浮躁情绪,滋生、官僚主义,贻害无穷。浮躁之害,首在侵蚀发展元气。比如,一些地方的工作表面“开花”,调研点卯打卡,会议过多、名号翻新,“应景式学习”只抄笔记不务实功,追求“盆景式”显眼政绩却不管不顾群众真正需求,等等。这些行为虚耗宝贵资源与精力,与实干奋进的主旋律背道而驰。再者,浮躁情绪会破坏政治生态。少数干部醉心“晋升路线图”,荒废“民生责任田”,理想信念在急于求成中褪色、宗旨意识在急功近利中淡化。更有甚者为了快速升迁,不择手段搞虚假政绩,严重损害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严重败坏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力戒浮躁之气,要倡导求实之风。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也是整治浮躁情绪的“破...

  近日,第十四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环渤海区域赛)暨第五届海洋可再生能源装置设计赛(以下简称“大赛”)在我校举办。大赛以贯彻海洋强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培育船海领域创新人才,服务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秉承“崇尚科学、实践求知、锐意创新、面向海洋、服务国防”的宗旨,旨在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和海洋意识,促进船舶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本次大赛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与合作组织、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主办;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大连市科技局承办;辽宁省造船工程学会、大连市造船工程学会、工业装备结构分析优化与CAE软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大连科迈尔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挪威船级社(中国)有限公司、招商局工业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等协办。本次大赛参赛人数创下历史新高,来自全国各地17所学校和单位的260支参赛队伍、共计1568名选手报名参赛。比赛在室内和室外同时进行。室内A类为创新、创意及创业项目答辩,D类为仿真制作类,主题为“福建”号航空母舰和“长江荣耀”号游轮。室外项目包括B类(设计与制作)、C类(智慧...

  领导干部作为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少数”,对全党全社会都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抓住‘关键少数’以上率下,持续深化纠治‘’,重点纠治、官僚主义,坚决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这既是对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实践经验的总结凝练,也是全党必须长期坚持的实践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将抓住“关键少数”作为管党治党和治国理政的重点,通过以上率下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关键少数”是指在党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关键作用的领导干部群体。习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习关于抓住“关键少数”的重要论述,精准明确领导干部群体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关键地位与特殊作用,深刻阐述抓住“关键少数”的必要性、重要性,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提供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抓住“关键少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成果习关于抓住“关键少数”的重...

  8月10日至15日,第23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于黄石市奥体中心盛大举行。这场赛事堪称国内高校体育领域的顶级盛宴,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490所高校的5046名运动员、教练员及工作人员参与,无论是参赛队伍数量还是参与人数,均创下历史新高。大工学子们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卓越的竞技实力,在赛场上一路过关斩将,共荣获1金3银7个前八名的好成绩,创造了我校在该项赛事的历史最佳。黄相钧(右一)、吴鸿煌(右2)冲线米项目堪称本次赛事的焦点之战。大工学子黄相钧与吴鸿煌在赛场上展现出了惊人的默契与强大的实力。发令枪响后,二人如离弦之箭,迅速冲在前列,全程保持着高速奔跑。最终,黄相钧以1分51秒36的成绩率先冲过终点,强势摘得金牌;吴鸿煌则以1分51秒47的微弱差距紧随其后,斩获银牌。值得一提的是,二人的成绩均达到了运动健将水平,同时被大会评为优秀运动员称号。这是大工首次在全国赛事中实现双人同步斩获运动健将称号,同时成功蝉联男子丙组800米冠军——双项突破的背后,再度彰显了我校在该项目领域的绝对优势。吴鸿煌在男子1500米项目中同样表现出色,凭借稳定的发挥和出色的耐力,再次为大工夺得一枚银牌。黄相钧在该项目中也不甘示弱,展现出了卓越的速度与...

  8月15日至22日,由我校承办的2025年TI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总测评(简称“电赛”)在大连举行。来自全国各赛区的507支参赛队伍齐聚大工参与总测评。我校5支队伍获得全国一等奖、11支队伍获得全国二等奖,获奖等级和总数量创历史新高。16日,电赛总测评启动仪式在学生创新实践中心103室举办。学校副校长张弛、电赛组委会副主任、北京理工大学原副校长赵显利、德州仪器(TI)中国大学计划部经理王沁分别致辞,电赛专家组常务副组长岳继光代表专家组讲话。创新创业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刘新主持仪式。电赛命题以电子电路和集成电路应用设计为基础,结合教学实际和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当下热门产业技术,设置了涉及模-数混合电路、嵌入式系统等现代电子技术应用的多样化赛题。电赛赛题发布以来,来自全国各赛区的20968支参赛队伍在“四天三夜”的规定时间内,围绕赛题开展设计和作品制作。作品首先在赛区完成现场测评,随后推荐全国评奖的2063支优秀队伍在各赛区集中参加综合测评。15日,来自全国的60多位专家齐聚大工,对赛区推荐队伍的作品进行初评。初评中脱颖而出的507支队伍集结到大连理工大学分不同题型同台角逐,完成全国总测评。在本届电赛中,我校共有35支本科队伍参赛,有17支队伍突出赛区...

  近日,第二十七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全国总决赛在苏州落幕。我校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DUT-AE”团队凭借卓越的技术实力和稳定的临场发挥,以绝对优势斩获微型无人机赛道全国总冠军,这是我校继2024年在该赛道摘得冠军后连续第二次夺冠,实现“两连冠”。本届大赛自3月启动以来,吸引了全国900余所高校、超3万支队伍、9万余名学生参赛,是国内机器人领域规模最大、专业水平最高的顶尖赛事之一。我校“DUT-AE”团队由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张雪涛老师与李华龙老师联合指导,张晨琳、侯亚轩、彭家麟三位同学组成。团队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在备赛过程中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他们自主研发了高实时性与高精度的定位建图(SLAM)算法,并设计了兼顾安全、速度与稳定性的无人机规划算法。此外,团队还成功训练了高可靠性的视觉识别模型,并辅以精密的鲁棒控制算法,为赛场上的出色表现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决赛现场,面对强手如林的竞争,“DUT-AE”团队沉着应战。其无人机在起飞后迅速完成二维码扫描,并凭借自主研发的CirclePlan规控算法,实现了对障碍物的毫秒级响应与精准绕行。随后,无人机通过结合图像分割和TensorRT加速的残差网络,精确识别目标靶并稳定完成物块投递。最终,它利用YOLO...

  8月14日至17日,全球第一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北京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举行,我校首支人形机器人队伍——“大工凌水未来队”报名参赛并受邀参加运动会开幕式。团队训练的人形机器人在3V3足球赛中取得了世界第9、全国第5的成绩;在100m比赛中以预赛小组第二的成绩顺利完赛,标志着我校在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本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吸引了16个国家的280支队伍、500余台机器人参赛,CCTV-5对开幕式进行了现场直播,赛事号召力强、关注度高。在3V3足球赛中,全国26支队伍分为8组,我校参赛队伍在有限的训练时间内,创新性地对机器人部署了“全攻全守型”策略,以小组赛1胜1平、小组第一进入全国8强;在全国8强的瑞士轮比赛中1胜1负,最终位列全国第5。100m项目共有90多支队伍参赛,我校参赛队伍结合机器人特点,部署了“小步快跑”式策略,以预赛小组第二的成绩顺利完赛。比赛表现获央视频、中青网、北京电视台等媒体关注。大工凌水未来队由来自智能车辆工程、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组成,领队由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马广义教授担任。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队伍前往北京封闭1周进行现场调试、训练和算法优化...

  8月15日至17日,由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和我校主办,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协办,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和教育部基础力学课程虚拟教研室承办的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力学+X创新实践研讨会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积极响应力学领域“101计划”建设要求,汇聚全国顶尖高校优质资源,以创新实践项目为重要抓手,着力深化力学教育教学改革,助力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来自全国19所高校的100余名师生代表参加会议,共同探讨力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开幕式上,学校副校长张弛教授致欢迎辞,介绍了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做法和力学学科建设成果。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院长阎军教授强调了会议在促进全国力学学子交流创新方面的重要意义。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党委书记夏广庆教授详细介绍了学院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六进举措和学赛研实践育人体系。大会邀请报告环节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果立成教授主持,浙江大学赵沛教授应邀作《AI如何改变我们的学习》主题报告,探讨人工智能时代力学教育的新范式;我校郑勇刚教授分享了《基础力学课程思政—“力学+X”模式探索与实践》,阐述了课程思政在力学教学中的实践路径。会议设置了基础研究、产业...

  8月8日至10日,由我校与天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联合承办的第12届全国室内环境与健康大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每两年一度的学术年会(IEHB2025)在大连召开,12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400余名代表参会。我校副校长王博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欢迎辞,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王博表示,希望以此次盛会为契机,向业界展示最新研究成果,为行业学者搭建深入交流、深化合作与互利共赢的开放平台,全面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和国家“双碳”战略的推进实施。中国人民火箭军工程大学侯立安教授,清华大学张寅平教授,分别作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顾问和主任委员致辞。开幕式由大会主席、我校建设工程学院张腾飞教授主持;天津大学刘炜教授、我校王继红副教授任大会副主席,香港理工大学王凤助理教授任大会秘书长。全国室内环境与健康大会是我国室内环境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此次会议以“大美环境,连通交融,智慧健康”为主题,围绕室内环境与健康、绿色智能建筑、“双碳”节能减排等相关议题,开展深入的研究交流。部分全体大会特邀报告人合影本次会议特邀10位顶级科学家做大会主旨报告,分别是北京大学陶澍教授、中国人民火箭军工程大学侯立安...

  8月3日,由中国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办、中国学生体育联合会大学田径分会执行、大工承办的第三十五届中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在我校开幕。我校副校长张弛,中国学生体育联合会大学田径分会主席、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史宗恺出席开幕式。来自清华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全国55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13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围绕“强度体育,助力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展开学术交流。本次会议设主题报告、大会报告及专题报告三大板块。清华大学马新东教授基于神经生物学实验揭示运动改善心理的生理机制;北京体育大学米靖教授提出以问题导向重构术科科研范式;我校李芃松教授系统阐释“培根铸魂、以体育人”理念下的“四年一贯制”体育课程改革实践。大会共录用论文515篇,内容涵盖人工智能辅助训练、可穿戴设备数据挖掘、青少年健康促进等前沿方向,呈现技术融合深化、成果转化加速、青年学者占比提升的鲜明特征。作为会议承办单位,我校体育与健康学院凭借周密的组织协调、完备的技术保障及专业化志愿服务,赢得主办方与参会代表的一致赞誉。本届报告会的举办,为全国体育科研工作者搭建了高水平交流平台,有效扩大了我校体育科研成果的全国辐射,进一步强化了理工学科与体育科学的交叉创新优势

  在低空经济产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大连理工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结合大连市海域空域资源丰富的区位优势,积极探索未来海域空域交通新方式。大工复杂系统与控制研究所青年教师方旭教授和学生研发的“星海一号”水空两栖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近日首飞测试成功,迈出了在低空经济领域中坚实的一步。传统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着重于地面起降以及空中飞行中的特性进行研发,并不具备水面降落及水面航行能力。而“星海一号”水空两栖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研发受大连广阔的海洋资源启发,为垂直起降飞行器增加水面起降及航行的功能,为海上作业、海上搜索救援、海上运输等多场景提供解决方案。“星海一号”水空两栖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采用四轴八旋翼的动力布局,在冗余动力保障载人及运输飞行安全的同时,能够输出充足的动力以满足各类应用的需求。同时,共轴旋翼的结构也大大减小了飞行器的体积,增加了飞行器在各项任务作业过程中的灵活性。“星海一号”飞行器的八个旋翼共可输出320千克以上的升力,在除去自身质量约135千克后,可以达到185千克以上的载重量,足以应对各类应用场景。同样,“星海一号”飞行器所配备的浮筒在水中可以提供300千克以上的浮力,满足在大载重条件下水面航行的...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历程中,天然细胞发展出基于生物大分子液-液相分离(LLPS)的代谢区室化策略,形成具有空间分隔能力的无膜细胞器(membranelessorganelles)。这类亚细胞结构能够为多酶体系提供独立的微环境,增强底物隧道效应,抑制副反应,并提升细胞适应性。受此启发,通过仿生策略构建人工无膜细胞器,实现酶分子的精准空间组织与功能调控,在合成生物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大多数研究仍将无膜细胞器对酶催化过程的调控简单视为静态的平衡系统,忽视了无膜细胞器会随时间老化(aging)这一重要特性,老化过程如何影响细胞器的结构稳定性和生物催化效率尚未得知。近日,大连理工大学薛闯/康巍团队系统揭示了无膜细胞器老化对酶活性的时间依赖性调控机制。基于团队前期开发的亲和作用短肽对RIAD-RIDD(un.2019,10(1),4248),本工作构建了一种基于液-液相分离的可精确招募酶分子的人工无膜细胞器。无膜细胞器在形成初期能够显著提升酶的催化速率,但该优势会随着无膜细胞器随时间演变发生老化而逐步衰减。结合流变学、高分辨电镜、全原子模拟与多组分共聚集分析,团队精确解析了无膜细胞器随着时间推进由液体向麦克斯韦流体再至固体的演变路径,明确了无膜细胞器的固化是导...

  近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2476058)资助下,我校能源与动力学院宋永臣教授、张伦祥副教授研究团队在油-水界面微观传质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热马兰戈尼自然对流驱动不相溶液体中的分子定向传输(ThermalMarangoninaturalconvectionenablesdirectionaltransportacrossimmiscibleliquids)”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期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该成果进行了报道。论文第一作者为能源与动力学院博士生王纪广。图马兰戈尼自然对流驱动水分子定向传质。(a)非稳态温度场驱动的马兰戈尼自然对流;(b)油-水界面水分子羟基入侵现象;(c)油-水界面和气-水界面水分子羟基的和频光谱特征;(d)油-水界面水分子入侵过程的磁化偏移规律;(e)油相内入侵水分子的红外光谱特征;(f)水分子定向传质过程的对流强度演化;(g非稳态温度场驱动的马兰戈尼自然对流理论模型。探明不相溶液体界面分子传输规律是多相传质机理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对油气输送、先进制造、生物制药和空间技术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以深水油气多相混输体系界面传质研究为例,传统认为油-气-水三相共存时,气体分子穿过油-气界面向油-水界面扩散传质,最终在油-水界面及水相...

  8月11日,三一集团智能制造总部总监卢阳光、研发管理总部总监刘魁率集团研发管理、重机、重装、传动等13个事业部负责人一行20余人来访我校,旨在推动校企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深度合作。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赵珺与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院及材料、能动、化工、机械、力航、经管等学院负责人参加座谈会。会议由材料学院院长卢一平主持。赵珺在致辞中向以创新重塑全球工程机械版图的三一集团的各位专家,致以热烈的欢迎。他表示学校与三一集团在服务国家制造强国战略中具有共同使命。学校将投入优质科研资源,与三一集团共创从关键技术攻关到产品竞争力提升的全链条合作生态,为中国工程机械攀登全球价值链高端提供坚实支撑。卢阳光介绍了企业在数字化、绿色化转型过程中的技术需求。他表示,三一集团作为全球工程机械领军企业,正全力攻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的核心突破,期待推动校企合作向、需求对接精准、项目攻关协同化、人才发展生态化,实现共赢三个维度继续深化。材料学院党委书记董红刚代表参会学院发言,他表示,学院将建立专门工作机制推进合作落实,希望以此次交流会为起点,建立常态化的沟通与合作机制,将双方的合作推向深入、落到实处,共同打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典范。各学...

  近日,未来技术学院与大连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大连研究院举行“人工智能共创未来”合作共建仪式,双方签署《共建合作协议》,并揭牌“未来研学中心”。未来技术学院、研究院班子成员以及学生代表及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了仪式,仪式由大连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大连研究院院长、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江贺主持。未来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侯庆敏与大连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大连研究院院长、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江贺共同为“未来研学中心”揭牌。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郭艳卿与研究院副院长刘文龙代表双方签署协议,明确将共建课程体系、共享科研平台、共育AI人才。侯庆敏回顾了双方“因AI结缘”的合作历程——从联合攻关大模型技术到创新人才联合培养,累累硕果印证了协同创新的力量;聚焦“资源共享”的当下,侯庆敏对研究院的支持表示感谢;并期待未来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江贺从研究院的成立背景、发展定位、运营模式、取得成效等方面系统介绍研究院建设情况,并分享研究院在大模型、能源管控、智慧水务、智慧康养等领域的科研成果赋能东北产业升级等典型案例。在“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发展”主题座谈中,双方围绕“大模型+制造”“AI+生命健康”“AI+建工”等场景进行交流。与会教师就同学们提出的专业知识及...

  8月7日上午,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宋丹带队赴附属中心医院,就强化首届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和生活保障等工作开展专项调研并召开座谈会,专题研讨首批研究生入院规培筹备等工作。医学部部长曲鹏、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部长覃开蓉,附属中心医院院长袁宏、党委书记陈东等陪同调研并参会。宋丹一行首先深入学生宿舍,仔细察看学生居住环境与配套设施,详细询问学生日常管理细节。宋丹强调,良好的生活环境是保障学习质量的重要基础,要求持续优化宿舍管理服务,为学生营造安心、舒心的生活空间。在北院区食堂,宋丹一行详细了解从食材采购、菜品搭配到食品安全监管等方面的餐饮保障情况。宋丹叮嘱相关负责人要严把质量关,确保学生饮食营养均衡、安全卫生。在附属中心医院2号楼肾内科,宋丹一行现场观摩教学查房,并深入病房了解临床教学开展情况。宋丹与临床医学师生代表亲切交流,详细询问教学计划落实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状况。他强调,临床教学是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要不断提升教学查房质量,有效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技能。随后,宋丹一行在分子影像中心4楼会议室与附属中心医院领导、相关管理部门及专业基地教师代表座谈。袁宏报告了医院近期发展取得的成绩,附属中心医院副院长李迪...

  7月31日上午,大连理工大学—昆士兰科技大学合作办学协议签约仪式通过视频会议形式举行。校长贾振元,副校长罗钟铉、张弛,校长助理占敬敬出席仪式。昆士兰科技大学校长谢镁莉,副校长马克·哈维、顾元通及工学部部长阿娜·德丽特克等出席仪式。人力资源处、研究生院、教务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会计核算中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建设工程学院、医学部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仪式。仪式由罗钟铉主持。签约仪式上,贾振元与谢镁莉共同签署《大连理工大学昆士兰科技国际工学院合作办学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国际化师资教学体系、合作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机制等领域深度融合,打造稳定、高效、开放、创新的合作运行生态。贾振元高度肯定两校团队为促成此次合作付出的努力。他指出,两校开展深度合作,是基于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战略选择。站在新起点,大工将携手昆士兰科技大学精诚协作,以开放的胸襟、战略的眼光和务实的行动,凝聚共识,深化互信,携手推进两校高水平合作办学。谢镁莉向为此付出努力的双方工作人员致谢。她表示,双方基于共同目标、相互尊重及对全球教育力量的信念所建立的伙伴关系坚实有力。两校合作,契合昆士兰科技大学国际化战略及培养学生面向全球化未来的愿景,学校...

  7月22日上午,我校与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建西北院”)校企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伯川图书馆多功能厅举行。副校长张弛、中国电建西北院总经理石立出席仪式并见证签约。建设工程学院院长李钢与中国电建西北院总经理助理郭红彦代表双方签署协议。我校人力资源处处长丛丰裕、建设工程学院和中国电建西北院等相关领导出席仪式。张弛对石立一行表示欢迎。他指出,中国电建西北院是我国能源电力与水利水电领域的领军企业,在重大工程实践和技术创新方面经验丰富。希望双方秉持“优势互补、共谋发展”的原则,聚焦水电与抽水蓄能、新能源、水利与生态环境等国家急需领域,深化关键技术攻关与人才培养合作。石立介绍了中国电建西北院的发展概况。他表示,大连理工大学在土木、水利、能源等学科领域科研实力突出。他期待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有效整合企业工程实践优势与学校科研创新资源,共同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实现互利共赢新发展。签约仪式上,李钢介绍了建设工程学院在相关合作领域的科研进展。双方还就人才培养、科研项目合作、校园招聘等具体合作事项进行了深入交流

  近日,机械工程学院围绕“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主题开展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聚焦“理论宣讲传薪火、科创逐梦报国行、青春聚力兴乡村、职创扬帆启新途、文脉寻踪谱新篇”五大主题,组建30支实践队伍共计200余名青年学子奔赴全国各地展开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强化所学,在探索中感悟真知,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进企业,强实践,筑牢创新之基“擎运载行,慧捷智驭”实践团赴瓦房店市德玛格起重机(大连)有限公司开展实践,将自主设计制作的物流搬运机器人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对接,在交流中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实践团成员分工协作,用PVC方管、碳纤维管等材料搭建框架,借助台钻、3D打印机等工具完成机器人制作,赋予其抓取货箱并精准放置的功能;向企业吕晓东经理展示项目成果,听取从设计到生产的专业改进建议;走进起重机制造车间,直观感受起重机械的生产流程与行业发展态势。在这场理论与实践碰撞的实践之旅中,机械学子切实体会到物流机械在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等方面的重要价值,深化了对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的理解。他们将带着这份收获,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持续探索,为智能物流的发展注入青春动能,谱写属于青年的奋斗华章。赴乡约,传文...

  为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深度结合,化工学院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围绕科创逐梦报国行、青春聚力兴乡村、理论宣讲传薪火、职创扬帆启新途、文脉寻踪谱新篇五类实践内容开展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化工学院460余名本研学生组成60余支实践团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扎根基层,在笃行实干中把握时代发展脉搏,以火热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创新无止境,科创报国攀高峰创新驱动,实践赋能。化工学子结合专业与学科特色,通过化学知识科普、企业生产调研等形式推动科创成果走出实验室,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学而化新,创知前行”实践团走进大连市科技馆,发挥专业特长开展趣味实验。实践团成员结合实验现象讲解科学原理,让化学知识不再“高深莫测”,在青少年心中播撒向往科学的种子,以实际行动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贡献青春力量。“化工致新,漱阳砺行”实践团走访大连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通过参观检测仪器、了解特种装备检验流程、开展座谈交流等形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深入体会特检机构用科技守护安全的责任与担当。青春三下乡,扎根基层勇担当脚踏实地,俯身躬行。化工学子响应“三...

  近日,未来技术学院“领膺”骨干“智融青川”实践团深入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围绕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红色教育、校企合作五大主题,开展“五位一体”式实践探索,为当地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能与科技活力。在化隆回族自治县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实践团先后调研走访了青海省拉面大数据中心、百度智能云(化隆)数字经济产业基地等十余个具有代表性的实践基地,深入了解当地产业现状与发展需求,推动高校科技资源与地方发展深度融合。科技赋能激活产业新引擎实践团在群科新区商务中心实地考察拉面助农服务平台与拉面电商中心,深刻领会青海拉面“‘青’出于‘兰’而胜于‘兰’”的产业蝶变历程,见证“一碗拉面”背后的数字革命,感受传统产业在数字化浪潮中焕发出的新生机;在百度智能云(化隆)数字经济产业基地,团队成员现场体验AI技术在助力产业升级、推动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中的多维应用,深刻感受到数字技术正逐步成为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实践团在人工智能数据标注基地调研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与数据标注流程文化传承打造文旅新名片实践团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基地,参观青绣、唐卡、剪纸、银器等传统技艺,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民族文化底蕴。...

  为精准把握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行业发展脉搏,助力学生职业规划与成长成才,近日,外国语学院李伟、人文学院李文超两位老师带领人文外语“京彩企程”报国企业行实践团的18名跨专业学生,赴北京开展为期五天的暑期社会实践。实践团深入走访腾讯、网易、百度、小米、快手、美团、字节跳动、京东、华为等9家互联网头部企业,以实地探访感知行业前沿,以深度对话明晰职业方向,以实践洞察赋能成长路径,为大工学子融入数字经济浪潮注入强劲动能。深探企业:触摸互联网行业“创新脉搏”此次实践紧扣“数字经济”与“科技报国”主题,实践团成员走进9家互联网企业,从社交生态到智能硬件,从内容创作到产业互联网,全方位感受行业发展活力。在腾讯,成员深入了解“科技向善”理念下的数字生态,包括社交平台连接用户及金融科技、数字内容融入生活;字节跳动以抖音、今日头条展现内容变革,豆包大模型等AI技术直观呈现创新力量。聚焦“科技+生活”,小米智能家居与汽车实验室构建“手机×AIoT”生态;美团通过智能决策平台与自研大模型,让外卖、买菜等业务的算法优化与效率提升落地,凸显“科技赋能民生”。此外,网易内容部门为人文学生展示创意空间;百度AI布局、快手“直播+产业”模式、京东供应链优...

  为引领2025级新生着眼个人成长发展,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未来书院于近日开展“能力超市”暑期赋能篇开营仪式。本次活动以“赋能未来”为主题,以“五个一”为主要内容,即读一本好书、修一门礼仪、识一位伙伴、习一项技能、研一个课题,让新生同学们充分利用好假期时光,根据自身情况提前准备,以良好的精神面貌迎接大学生活。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郭艳卿,未来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未来书院副院长孙智妍出席活动,未来技术学院学生办公室主任张萌主持开营仪式。学院专任教师、团委负责人,2025级新生辅导员,朋辈导师以及2025级全体新生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共同参与了此次开营仪式。郭艳卿为同学们介绍未来技术学院整体情况,让同学们对未来技术学院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对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思考。孙智妍向同学们介绍“能力超市”暑期赋能篇内容,详细介绍了“五个一”内涵与本次“能力超市”暑期赋能篇的相关安排,还介绍了未来书院基本情况、书院模式下的育人体制与书院培养理念等,并鼓励同学们充分利用暑期时间,提升自身主动性与参与度,选择合适自己的成长路径,以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与未来的挑战。《人工智能程序设计》任课教师刘洋副教授介绍了编程课程的组...

  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中学到大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2020级本科生江松雨,以“青松”般的坚韧,在学习科研、社会工作与公益服务中扎根生长,用勤奋与担当书写了属于自...

  初入大学时的焦虑迷茫,到如今成长为标兵榜样,蒋志恒用不懈的毅力,在求学之路上勾勒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轨迹。他以无畏的勇气直面困境,在学业、科研、志愿服务等领域持续深耕,将个人奋斗融...

  在科研的赛道上全速驰骋,于生活的角落悠然漫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陈荣春,用自身经历诠释了科研与生活“二者兼得”的可能。他在快与慢的交织中,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之...

  生物工程学院的实验室里,2020级本科生彭肖婷正专注地调试着实验仪器。这位来自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的姑娘,行而不辍,自立自强,从不言放弃;向阳而生,从萌新小白蜕变成自己最...

  一本手写日历,如何成为一位大学生实现自我超越的“秘籍”?船舶学院2020级本科生徐宇轩用四年时光,书写了一段从迷茫新生到“自立自强标兵”的成长故事。初入校园遇挫折一本日...

  大连理工大学为青年人的科创灵感能够“落地生花”提供丰沃土壤。在风景如画的校园里,青春作笔,科技为墨,赤诚学子与科技创新双向奔赴。

  5月25日,由辽宁省教育厅主办、我校承办的2025年辽宁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决赛顺利闭幕。本次大赛以“推动教学创新 培养一流人才”为主题,赛事自今年4月启动以来,历经校赛选拔、省级复赛等阶段,全省66所高校360位教师(团队)参赛,最终评选出特等奖25项、一等奖50项、二等奖75项。我校闯入省决赛的9位教师全部获奖,4人获特等奖,5人获一等奖。特等奖选手将进入国赛。获奖数量与质量均创历史新高。(设计/王德丞 余小涵)

  5月24日,学校第十四届校园文化节嘉年华启幕,DUTers大放异彩,科研盛宴、青春舞台、校友齐聚,共贺大工建校76周年。

  镜头对准比赛现场,重温那些令人心潮澎湃的精彩时刻!(文字:康乐 摄影:张辉 郭雅琦 马嘉嵘 许子鑫 涂章正 李京泽 商壮 许子鑫 刘泽 刘俊祥 谷新雅 王珂 高智毅 徐晗晗 任海博 吴景轩 徐令千 李文聪 和欣 蔡雨晗 胡锦麟 贾会周 吴越 李俊昊 梅方正 郎诗萌)

  5月17日,大连理工大学2025年”刘长春杯“田径运动会成功举办,开幕式上演精彩时刻!(摄影:余小涵、王增强)

  2月26日,学校第十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暨2025年学校工作会议召开。代表们肩负着广大教职工的信任与期望,齐聚一堂,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学校发展全局,聚焦“新优势锻造年”主题踊跃建言,共启大工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文字/常思萌 图片作者/王增强 于舒雯 高振钧 王德丞)

  伴随着清晨第一缕阳光,大工学子迎来了新学期第一天,活力满满开启新征程。食堂里,早餐热气腾腾;早八课堂上,同学们全神贯注,积极互动,校园各处恢复忙碌,新学期正式启航!(文字/常思萌 图片作者/王增强 周学飞 彭伟 于舒雯 任亭钰 王德丞 乔赢 图片设计/王德丞)

  第十届“晒笔记·亮学风”大赛已落下帷幕,大工学子的优秀笔记精彩亮相。让我们一起欣赏学习一下!(来源:大连理工大学官微,党委学生工作部)

  夜幕降临,灯火璀璨。9月22日晚,大连理工大学2024迎新晚会于凌水之畔火热开场。我们满怀憧憬,我们热情洋溢,我们在熠熠生辉的校园里,埋下梦想的种子。

PREVIOUS:Period NEXT:新闻_中国经济网